步入三季度,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燒不退,疫情散發疊加汛情突發,全球多國能源供應緊張……各種新老問題交織下,中國經濟怎么樣?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前三季度國民經濟“成績單”。
從四大指標看中國經濟之“穩”
“前三季度,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,我國有效應對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驗,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,主要宏觀指標總體處于合理區間。”這是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、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,在當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對這份“成績單”給出的“評語”。
主要宏觀指標指什么,三季度中國經濟答卷怎么看?
“主要把握經濟增長、就業、物價、國際收支四大指標。”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說。這也是宏觀調控的主要著力點。
看經濟增長——
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同比增長9.8%。
9.8%的增速是高還是低?多位受訪專家認為,對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6%以上”的經濟預期增長目標,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對中國經濟全年增速的最新預測值8.0%而言,這個增速是比較高的。
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表示,從各季度經濟的兩年平均增速來看,前三季度中,增速最高值和最低值僅相差0.6個百分點,差距并不明顯,表明今年以來經濟穩步恢復的態勢沒有變。
看就業——
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045萬人,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5%;調查失業率5.2%,低于全年5.5%左右的調控目標,且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.5個百分點。其中9月份的失業率為4.9%,比上個月回落0.2個百分點。
“就業是民生之本,整個經濟工作都要圍繞民生改善開展。我國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穩就業。上述數據表明,我們的就業優先政策在積極發揮作用。”姚景源說。
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表示,當月海外需求旺盛,拉動出口產業鏈上中小企業就業;且適逢中秋與國慶雙節,服務業用工需求增加等多重利好因素疊加,有益于當月就業改善。
看物價——
前三季度,全國居民消費價格(CPI)同比上漲0.6%,漲幅比上半年擴大0.1個百分點。其中,9月份CPI同比上漲0.7%,漲幅比上月回落0.1個百分點;環比持平。
“去年底到今年初,很多人擔心今年會通貨膨脹,但目前看,前三季度CPI同比增速遠低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‘漲幅3%左右’的目標,物價總體水平低位平穩。”姚景源說。
看國際收支——
前三季度,貨物進出口總額283264億元,創歷史新高。其中,出口155477億元,增長22.7%;進口127787億元,增長22.6%。進出口基本平衡。此外,1至8月,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580.5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22.3%。
“從四大指標來看,經濟在年初設定的增長范圍之內,也說明我國經濟自去年受到前所未有的疫情沖擊之后,目前正處于恢復態勢中。”姚景源說。
從兩個維度看中國經濟之“變”
從生產端來看,前三季度新動能快速增長,持續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。產業高速增長的背后,是企業和當地政府面對疫情沖擊,主動創新求變的努力。
為形成“安全、自主、可控”的產業生態,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推動整車企業供應鏈本地化集聚。截至目前,新片區已集聚特斯拉、上汽、寧德時代、地平線等約100家企業。這也是當前中國制造業以改革促創新,以創新謀發展的縮影。
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,也是技術創新的基礎依托,是實現經濟良性循環、把控經濟命脈的關鍵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前三季度,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.6%,增速明顯高于第一產業的7.4%、第三產業的9.5%;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.4%,比上年同期提高1.1個百分點;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.1%,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。
2021年9月28日,江蘇海安高新區瑞恩電氣生產車間內,工人們正在趕制干式變壓器訂單。
從需求端來看,今年以來,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也在持續增強。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總體向好,經濟持續恢復,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也在提高,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,復星旅文正是受益于此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前三季度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.4%,兩年平均增長3.9%。其中,9月份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.4%,比上月加快1.9個百分點;兩年平均增長3.8%,加快2.3個百分點;環比增長0.3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信息技術廣泛滲透,網上直播帶貨、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,依然是支撐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。“前三季度,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.2%,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3.6%。”付凌暉說。
四季度中國經濟依然有望保持穩定恢復
展望后期,專家認為,應理性、客觀認識“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的回落”,只有這樣,才能把準未來中國經濟運行的脈搏。
“首先,同期不單是中國經濟增速出現回落,全世界經濟增速都處在緩慢回落狀態。”姚景源說。
IMF最新預測將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由上一次預期的6%下調至5.9%。其中,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由原來預測的5.6%下調到5.2%,中國經濟增速預測由8.1%下調到8.0%。
“這反映了IMF對全球經濟變化的擔憂。”付凌暉說,而主要國際組織預期2021年中國經濟仍然能夠保持在8%左右,這個增速不僅高于全球平均增速,也高于主要經濟體的增速,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看好,也說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勁的韌性和巨大潛力。
同時,姚景源認為,中國三季度經濟增速相較二季度有所放緩,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、疫情和汛情疊加、煤炭供應短缺,以及原有結構性、周期性問題等多種因素影響,但主要是受階段性、短期性因素影響。中國經濟仍然有較強內生動力。要處理好階段性矛盾、臨時性問題,還得著力在結構改革、結構優化以及逆周期調節上下更大氣力。
“盡管四季度我國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,但是依然能夠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態勢。”許憲春說。
央行要求下半年貨幣政策堅持“穩字當頭”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,引導貸款合理增長。這意味著,貨幣政策將保持穩中偏松,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,制造業投資也可能進一步回升。
許憲春建議,下一步,還可以考慮從多方面促進新經濟、新動能發展。如積極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;加大創新研發支持力度,大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;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和政策保障體系;繼續鞏固新能源汽車、工業機器人、集成電路等新產品行業集群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態勢;持續支持海外倉、跨境電商、工業互聯網等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的發展壯大,打通國內外供應鏈各個環節等。
文字來源:中國經濟信息社
圖片來源:經濟日報微信、中國政府網、中國新聞網、人民視覺、攝圖網
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,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,不為商業用途,如有侵犯,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